台灣與中國的戶籍制度差異是巨大的,因為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,許多戶籍制度皆由此延續,而中國則是在1958年時發佈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」,在台灣,如果你要查你家在日據時代的戶籍資料,還可以去戶政事務所查,在中國,由於民國初年的戰亂、日本入侵,就很難有資料可以查。
在中國,戶籍的轉換是困難的,你要由河南人變成「北京人」,要由「北京人」變成河南人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甚至是要付出一筆高額的費用,在中國的國家戰略中,人口過多是一個「問題」,他們也不喜歡城市的人口成長過快,(官方文件:北京市“七五”计划提出,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长)。當然,這些年來,官僚的說法與現實的落差越來越大。
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,都市戶口占有許多優勢,可以用比較低的分數考上本地的大學(試想一下,台北市的台灣大學,如果只因為你戶籍在台北就可以用比較低的分數進去讀,這恐怕會造成鄉民大暴動),都市中較容易找工作,公司也愛用本地人,所以都市戶口是很吃香的。
當然,我們有原住民的加分機制,但是相對於整個升學制度來說,比例是很小的。
所以,許多外地人到大城市工作,只能「暫住」,就算工作個十年八年,也仍然是「暫住」,就算小孩子生出來,因為沒有都市的戶口,所以不能到本地的小學就讀。根據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0%91%E5%B7%A5 的資料,全中國有總人口的34.5%是所謂的民工,也就是擁有非城鎮戶口,並離開戶籍所在地外出務工的人員,所以其實,換另外一個想法,其實中國早就已經高度都市化,大批鄉村人口早就移到都市中居住,這個事實,只是因為法律上的限制,造成他們的戶籍無法轉到大城市。
所以,每年過年的返鄉潮, 仍會繼續下去,因為老父老母都在老家,戶籍就卡在那兒,連轉都不能轉。在台灣,每年過年的返鄉潮,是由台北往全台擴散,最多也不過數百公里,而在中國,由各大城市往各省各縣的返鄉潮,動不動就是一整天的交通時間,上千公里的交通里程。